一张纸 拢紧一栋楼的心

作者:   来源:西塞山区政府    时间:2014-07-18 00:00

 

    85岁的康静萍,只要拿着一张白纸,往院子里的石桌旁一坐,整栋楼的居民都知道,有事发生了。

  

        没过多久,白纸上就会有人陆续签下名字。

  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纸条?

  签名的都是牧羊湖社区牧羊湖22号楼的住户。签名就意味着,楼里有生老病死的事。
签名的目的,是看望。楼里有人生病,其他住户有时间或者有意愿去看望的,就会签名,或者凑钱让人帮忙带去。康静萍虽是组织者,却不必扯开嗓门招呼大家,只要人一坐,大家便心知肚明。
这是老规矩。
规矩有多老?康静萍是规矩的发起者。她是楼里最年长的,1983年,还在救助站上班的她,是这栋楼的第一批住户之一,她熟悉这栋楼的一切。
起因是,她以前做会计,有凡事登记理顺的习惯,大家捐钱或者相邀去看望病人,为便于组织,她便让大家签名。
31年过去了,这样的纸条,已经不知有多少。第一张纸条的历史已经在老人的记忆中模糊。

  凝聚了五湖四海

  “大家来自全国各地,相互间得有个照应。”康静萍说。自从她拿出纸张,让大家自愿签字,相互的照应,便不局限于看望病人,参加红白喜事。看望之外的意义,便是大家有了相聚机会,有了以关怀为纽带的联系,拉近了彼此距离,楼里上下,都成了熟人。
联系在一起,作用有多大?
“她们救了我的命。”4楼住户,79岁的唐秀珍如此回答。2005年的那次惊心动魄,让她对此深信不疑。
那一天中午,她打完牌,准备回家。走到楼梯口时,感觉不适,对老伴刘师傅说:“中风了。”便开始支支吾吾说不出话。事情太突然,儿女不在身边,老刘慌了神,嘀咕着:“找病历、医疗证……”
“快扶过来坐下!”康静萍家住一楼,提着小凳子冲了出来。老刘想跑回四楼打电话给女儿,康静萍急得跺脚:“在我家打啊。”隔壁70多岁的邝太婆,也赶来帮忙。
老刘稳住阵脚后,大家分工明确:老刘通知女儿后,跑路边拦住的士;邝太婆和康静萍,一人扛唐秀珍一只胳膊,扛了10多米,将其送上了车,在医院,老刘女儿已经办好手续……最终化险为夷。
康秀萍说,现在空巢老人很多,加上年轻人不可能总在身边,老人们需要团结在一起,相互帮助,谁也猜不准,自己什么时候会需要帮助。

  规矩不变,只因大家坚守

  住户48家,最初,基本上都是救助站或者福利院职工。几十年过后,搬进搬出,救助站和福利院职工只剩下10户左右。但签名看望的规矩,延续至今。
纸条带来相聚,却也要面对生离死别,这是老人们最不喜欢的“看望”。康静萍说,困难的时候,大家只是意思一下,出个二三十元就可以,重在情义。在灵堂前,虽不是亲人,有时也难免痛哭失声。
对于还坚守着,愿意在纸条上签名的住户,她很珍惜。家里还有一张2013年时的纸条:顶头写着“2013年慰问病号东北张太婆”,后面是:康静萍、潘红岩、吴菊珍等一小串名字。
别人夸她发起了这个规矩,康静萍认为,这是多亏了楼栋热心的人们。“因为人好,不然别人也不会参加。”她举了一个例子:隔壁的吴菊珍老人,前段时间报纸报道她帮浙江流浪汉回家。“大家之前都不知道她默默做了那么多好事,看着普通,其实一副热心肠。”